 |
重庆智豪律师事务所是国家司法部评定的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是由知名律师张智勇发起创办,律所成立已达20年,是西南地区首家刑案专业化律师事务所,是目前全国专业从事刑案中规模较多、人员较多、创收较多的律师事务所之一。 张智勇,执业25年,现任重....
|
 |
 |
 |
 |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文苑>> 犯罪中止的认定和处罚 >> 详细 |
犯罪中止的认定和处罚 |
|
2011-10-1 来源:本站 点击:5243 |
题 记
∈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
≡的,是犯罪中止。
寸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
-'I 当减轻处罚。
刘某中止犯罪案
——浅谈犯罪中止的认定和处罚
绍】
【告人刘某,男,23 岁,某公社通讯员。1980 年 2 月 28 日,公
;国公外出,将公社党委的印章交给被告人刘某保管。公社会
1)某在财务报表上加盍公社党委的印章,刘某借口没有钥匙,未
。,为此,公社会计不满,到7晚上将这一情况报告了公社秘
书当即批评了刘某。刘某为此怀恨在心,并联想到自己曾向
子求爱,遭到拒绝,也是因公社会计的儿子插手造成的。因
更产生了杀死公社会计父子和某女子的念头。2 月 29 日晚,刘
装部长回家的机会,开门撬柜盗走手枪一支和子弹 100 多发,
装部长留言。之后,刘某骑自行车携带枪支弹药,先到公社
家,见门锁着,便先去看电影。直到夜间 11 点多钟,刘某又到
会计家,悄悄将.门打开,见公社会计一人躺在坑上睡觉。刘某
社会计放在院里的自行车偷偷推到玉米秤堆里藏好,随后又回
社会计家,推门时,公社会计问:“谁”,刘答“我”。公社会计
“这么晚了,还来干什么?”刘说:“我是来看电影的,]llFi侵告诉
:新刑法案例评析
你,那个报表我已经送了。”这时,公社会计突然闸:“你是怎么进
来的?”刘某说:“门开着嘿!”公社会计跑到院里一看,自行车不见
了,即出去找车,刘某也假意相随寻找。这时,公社会计的儿子也
看完电影回家,刘桌未敢动手,返回公社:次日下午 5 时左右,刘
又身带枪支弹药、粮票、现金等,到县城寻找公社会计的另一儿子,
准备杀害后逃跑。临走时给公社党委留下一条子。由于胆怯又顾及
后果,刘某停止了杀人行动,遂乘火车外逃,先后流窜到北京等地。
后又给公社党委寄回一封信,并返回本县。回县时被公安局抓获,其
所带枪支弹药完整无缺。
【法律问题】
刘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如何处罚?
【讨论要点】
犯罪中止的认定与处罚
【问题解说】
本案中,被告人刘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的问题,
罪中止的概念和构成。
首先要弄清
我国刑法第24条第 1 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
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的成
立,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
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是犯罪中止区别于犯罪既遂的标志。
罪过程,一般认为包括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实行,阶段。犯罪中止dQ
特点在于自觉放弃犯罪,不使犯罪结果发生;如果犯罪行为一旦el
遂,实现了犯罪预期的结果,也就不存在中止的问题。因此,犯
第一编 总 则·第二章 犯 罪
●179●
分子只有在实施犯罪预备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达到既遂以前,
自动停止犯罪,中止才能成立。但是在犯罪既遂以后,再自动弥补
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或者返还原状的,如盗窃犯将盗得的财物自动
退还原主;敌意伤人后又主动为被害人治疗,都不能算作自动中止。
而只能作为犯罪后的态度问题,在量刑时予以适当考虑。同时,也
不能把犯罪分子在犯罪未遂后的悔罪表现当成犯罪中止。
本案中,被告人刘某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达到既遂以前,自
动放弃犯罪,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符合本要件。
二、必须是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
所谓自动放弃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了当
时可以进行下去的犯罪行为。因此,犯罪中止又叫做自动中止。中
止的自动性,是犯罪中止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犯罪预备和犯罪末
遂的根本标志。犯罪未遂表现为欲为而不能为;犯罪中止'则表现为
能为而不为,即在当时环境、条件下,行为人认为自己能够继续完
成犯罪而自动放弃犯罪。如果当时的环境、条件,客观上并不阻碍
犯罪行为继续进行,而行为人误认为条件不利而被迫放弃犯罪,则
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仍构成犯罪未遂,而不能认为是犯罪中止。如
果当时的环境、条件,客观上不可能完成犯罪,而行为人认为能够
完成而自动停止的,仍应认为具有自动性。只有在犯罪分子主观上
认为完全有条件完成犯罪行为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放弃犯罪意.图,
停止犯罪活动,才是自动中止。任何客观上的阻碍或者被迫放弃犯
罪,都不是犯罪中止。
本案中,被告人刘某出于自己的意志,放弃了当时本可以进行
下去的杀人行为,符合本要件。
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的思想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出于
犯罪分子的真诚悔悟-;有的是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有的是由于亲
友规劝,思想起了变化。不管出于什么样的思想动机,只要是自动
放弃了犯罪行为,都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
温馨提示:当今是法制社会,请合理应用法律武器维护您的正当权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