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危害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它反
映着行为人尚未实现或已经实现某种愿望,或者说,它是危害结果作为观念形态在行
人头脑中的反映。因此,目的的内容就是危害结果。犯罪目的实际上有两种含义:一
言在直接故意中,行为人对自已的行为直接发生危害结果的希望 (第一种意义的目
钓)。如直接故意杀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
他人死亡。这种对他人死亡所持的希望心理,就是其犯罪目的。二是指在故意犯罪中,
行为人通过实现行为的直接危害结果后,对某种非法利益 (或结果)的进一步追求心
爱 (第二种意义的目的)。例如,破坏集体生产罪,行为人的目的首先是使集体生产遭
到破坏,其次是通过这种破坏行为来进一步追求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显然,后
一种目的是比前一种目的更为复杂、深远的心理态度。在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中,由
于行为入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因而不存在犯罪目的。
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中的选择性要件。在一般情况,它不是犯罪构成所必需的。但
是,当刑法把某种犯罪目的规定在某一个条文中,它就成为某种犯罪的必备要件,此
讨如不具备其规定的某种犯罪目的,该罪就不能构成。例如,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罪,必须是有欺骗股东和社会公众的目的,故意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才能构成
北罪,其犯罪目的是必备条件,如果不是出于上述目的,仅是一个错误财务会计报告,
载不能构成此罪。
其次,犯罪目的、在某些犯罪中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之一。犯罪目的也是支配
行为的主观内容之一,因此,在许多情况下,犯罪目的不同,行为的性质就不同,因
而罪名不同。例如,同是传播淫秽物品,如果以牟利为目的,就依照本法第363条定罪
量刑;如果没有牟利目的,则依照本法第364条定罪量刑。
最后,犯罪目的影响量刑。由于犯罪目的在许多情况下影响定罪,在任何犯罪中
都能说明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因此,犯罪目的不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就产生差
异,因而影响量刑。
|